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培养产业急需的卓越现场工程师

  

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培养产业急需的卓越现场工程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了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方案,并与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开始启动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试点。

  《上海教育》5月1日刊推出“让教育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上海应用本科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试点‘企’动”专题。聚焦5所试点高校应用本科人才教育培训新范式,请书记、校长一起就如何与行业精准对接、紧密合作培养新时代应用本科人才,畅谈各自思考。

  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具有天然产业基因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学习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产业需求驱动、办学定位精准的办学经验,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坚守“工科特色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卓越现场工程师”为人才教育培训目标,加强“六双”模式改革,深化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三变革”,不断的提高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成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上海正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应用型高校要更好地支撑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主动融入服务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的大循环,以“强服务、强贡献”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命题。

  为此,学校立足“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一方面,学科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及临港、闵行区域产业布局,积极打造培育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特色学科群,加快布局数字化的经济等新兴专业。另一方面,人才教育培训过程深化校企协同。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编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让生产线进校园、工程师上讲台;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破解“两张皮”难题,实现学校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共同参与。为此,学校建立“行业产业主导”的学科专业委员会管理机制,从管理体制上改变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内循环决策流程,构建由行业公司参与的“学校—学院—专业”三层级校企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建立“产业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快速响应机制。成立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产业需求调研分析长效机制,推动专业动态调整。

  双学习场景,引驻结合创设产教融合实境课堂。学校全方面实施“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开展“四段式”校内外集中实践。全校本科生在1—4学年每学年进行为期1到4个月的综合实习实训,通过引驻结合实现“学校有生产场景、企业有学习环境”。一方面,与上海电气等头部企业共建实验室,将实习工厂搬进学校,引企入校打造融企业核心要素的实验实践场所。另一方面,各专业结合产业服务面向,形成与头部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内涵建设、与多家优质企业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教学的“2+X”的合作架构,驻企培养打造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双能力培养,项目化驱动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通过构建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适岗能力的融通。横向,将企业项目开发各要素凝练融入人才教育培训,形成包括项目调研等在内的项目化实践教学全流程。纵向,构建三级项目化教学体系,培育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解决系统问题能力。

  双教师队伍,打造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师资团队。学校通过与行业头部企业联合,拓展产业类人才延揽渠道;建立“产业师资库”,柔性引进一批产业教授、产业导师和产业讲师。

  双证书认证,推进“招—培—就”全程联动。学校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基于“宽口径培养、按需编班”,采取“大一结束选专业,大二结束选产业,大三结束选企业,大四结束选职业”培养路径,实现学生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驻企培养过程中,学生考取工艺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职业技能证书,实现“学历+就业”双证融通,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完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

  双发展通道,构建个性化发展培养体系。在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编制过程中,学校设置微专业、微课程、专项班等跨学科课程供学生自主修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强化“能力导向”的学业评价,完善毕业生跟踪评价机制。

  在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教育培训改革试点启动大会上,上海电机学院聘任了与所设学科专业领域符合、与产业需求对接,在产业界、教育界有权威影响力的9位专家,组成首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上海电机学院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上的系列改革举措全面展开。

  在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的2025届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来自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六大产业领域的100余家优质企业,纷纷找到了心仪的“未来员工”。作为学校的“老朋友”,上海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经理张静坦言,面对未来AI和机器人工业化的挑战,具备过硬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有一定实习经验,还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是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作为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高校,上海电机学院不停地改进革新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六双”模式,即“双培养主体、双教师队伍、双能力培养、双学习场景、双证书认证、双发展通道”,持续推进“招—培—就”一体化改革,大力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团队协作与跨文化沟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锻造应用型人才的硬实力。

  刚当选为学校首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副主任的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廷纲介绍,委员会将负责审议学校学科专业布局规划、专业设置调整等事项。企业委员还同时加入对应学院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方案、课程教材、企业实习等重大事项决策。

  “智元机器人已有5台设备入校,学生可以在校企共建实验室里练习拆装、维修这些机器人,为将来进企业实习做准备。”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商业伙伴部总经理刘志强表示,企业还将把加工图纸、装配图纸、产线案例等脱密后引入课堂,并由企业专家为学生主讲产教融合课程,指导学生做出实物产品。“我们之前发现学校的有些教法和企业的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匹配,有些教学内容甚至已经过时,但缺乏干预的机制。现在学校主动‘引企入校’,公司参与人才教育培训的显示度变高了,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也变多了,相信校企联合培养出的人才将会更适配企业的需求。”

  “为了拉近在校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学校在‘宽口径培养、按需编班’的基础上,采取‘大一结束选专业,大二结束选产业,大三结束选企业,大四结束选职业’的培养路径。”学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院之一的机械学院院长刘军介绍。在大一,学生有一周的时间轮流到合作的头部企业参观,了解不一样的行业到底在做什么,学年结束后结合学生个人意向及学业评价结果进行专业分流;在大二,学校聘请企业骨干主讲产业特点,要求学生选择相应的产业课程模块,并在校内实习工厂模拟实操2个月,学年结束后结合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发展意向及学业评价结果进行产业(行业)分流,学校将依据相应的产业板块进行编班;大三,学生直接赴企业实习3个月,如果双方契合度高,学生进入大四后可直接在企业组织毕业设计。

  “此次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的‘牛鼻子’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的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深度开展产教协同育人,大胆探索校企全过程联动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处长吕红芳表示,学生在第2、第4、第6和第8学期分别进行1个月的工程训练和企业认知实习、2个月的校内工厂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3个月的驻企顶岗锻炼和4个月的驻企毕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线岗位”上锤炼“货真价实”的能力,打通“教室到车间、论文到产品、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化通道,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学校电子信息学院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邦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严锦春副总经理表示,将与学院共建集成电路核心装备联合实验室,打造集成电路刻蚀机控制与数据分析实践平台,开设“集成电路装备控制”和“工业大数据分析”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打通育人与用人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