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赋能创新驱动:国产分析仪器迈向高端自主可控加速推进

  文章总结了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最新发展形态趋势,强调了国家对仪器研发和自主可控的持续重视,国产分析仪器市场占有率提升,AI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质谱仪和分子生物学仪器等成为发展热点。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自2018年起,对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形态趋势进行连续跟踪。从过往跟踪结果来看,近几年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速度由2019年前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年增速>15%)波动调整至2023年的较稳定发展形态趋势(年增速10%)。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分会基于对过去几年发展形态趋势的跟踪分析,尝试提炼出以下几点内容,作为对我国分析仪器领域最新发展形态趋势的探讨:

  2024年6月24日,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其中指出,要扎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

  、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研发技术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

  2024年7月18日,中国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员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中提到: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

  、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继2018年“培育一批尖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2021年“在科学试验用仪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2023年“要打好科技仪器设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组织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施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来,习再次表达对仪器研发和自主可控的格外的重视,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内,包含分析仪器在内的仪器事业会持续得到国家的高度关心与支持。

  目前已经出台的仪器相关的政策措施有“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施研发”重点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与“十五五”规划交替之年,预测除了继续实施多项已有政策措施,还有可能开始实施新的措施或项目,以打好科技仪器设施攻坚战,打造自主可控的仪器仪表产业链供应链。结合近十几年来仪器研发项目分布情况和国产仪器发展进程预测,“十五五”期间优先资助的仪器(关键部件)研发方向应具备“人有我无”、“高端替代”或“人无我有”特征。此外,在2024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的战略任务。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意味着未来分析仪器的产品创新将加快进入新的进阶方式。

  ,部分政策鼓励优先购买国产仪器。新近的有利信号是,2024年12月5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质量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本国产品”的定义,这将更加有助于“国产分析仪器”(即在中国境内从原材料、组件到最终产品实现属性改变的产品,不包括仅贴牌或简单包装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

  其次,是新的市场需求推动,如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新兴起的产业对国产替代品的需求日渐增长,以及海外市场需求也在增加;

  再次,自主创新是主要的因素,国产分析仪器正不断向高端迈进,常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都有所提升,更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的质量,赢得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2024年4月,安益谱发布高分辨傅里叶静电阱质谱仪Cassitrap 120K

  2024年8月,武汉中科牛津宣布研发出我国首台6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2024年12月,广州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广州慧炬生产TH-F120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首单交付

  同受带动影响的还有国产核心部件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应用,使得分析仪器的国产化比例不断提升。

  另外,分会注意到,2022年以来,外企在中国新建或扩建工厂/产线的态势明显地增加,随着“国产分析仪器”更被鼓励,预计外企本土化的力度还会持续加大,这将导致国产分析仪器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但另一方面或将带动产业链的发展。

  2020年,由DeepMind公司研发的AlphaFold 2参与了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关键测试——CASP比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分——中位数分数为92.4分(满分100分,90分以上即意味着预测方法可与实验方法相媲美)。AlphaFold 2所预测的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实验观测的标准答案相比,差异仅限于原子尺度。这一成就让科技界普遍认识到,人工智能(AI)可能对周围世界产生颠覆性影响。

  2024年10月,国仪量子推出AI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这款仪器搭载了AI驱动的谱图解析和智能文献关联功能,能够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复杂分析过程缩短至短短几分钟。此外,它还具备识谱寻源功能,能自动链接至文献数据库。AI技术的融入明显降低了分析仪器的使用门槛,并提升了其整体价值。这是一款标志性的产品,意味着AI正逐渐深入仪器行业,驱动着新的变革。

  AI不仅增强了分析仪器的功能和价值,而且开始对仪器的开发流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等。展望未来,AI工具的运用或将成为仪器开发的关键能力之一。

  从融资发展的产品方向来看,质谱仪、基因测序仪、光谱仪和液相色谱仪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其次是实验室自动化设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X射线仪器和流式细胞仪。此外,蛋白纯化系统、光学显微镜、数字PCR和电子显微镜等也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关注。

  然而在过去三年中,质谱仪的融资高峰出现在2022年,而基因测序仪的融资高峰在2023年。到了2024年,融资活动的产品方向变得更分散,只有质谱仪、液相色谱仪和光谱仪的融资次数达到了至少4次,其它分析仪器领域的融资次数均未超过3次。

  融资数据揭示了质谱仪(尤其是临床质谱和小型质谱)、色谱仪(特别是液相色谱仪)、光谱仪(重点是科研与半导体领域的光谱仪以及微型光谱仪)、X射线仪器(包括XRD、XAFS、X射线散射仪和X射线CT)、细胞生物学分析仪器、分子生物学分析仪器以及实验室自动化设备是当前国产分析仪器产品发展的热门方向。

  除了上述投资热点,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差距的考虑,分会认为还有其它一些机种也值得着重关注和投资,如高场磁共振波谱仪、超分辨质谱仪、磁质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展望2025年,过半以上受调查企业负责人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2025年我国对分析仪器的需求处于稳定增长区间(0-10%),也有34%左右的企业负责人认为会迅速增加(≥10%),主要有利因素是政策和形势更加有助于国产仪器。

  政策引导和赋能、社会聚焦与投入、企业重视产品创新与升级,这些积极因素将会有效对冲因需求疲软而导致的发展动能不足,预计2025年,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速度将高于2024年,或将处于6%-10%之间。

  展望未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会有更深入的融合,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品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分析仪器产品创新活跃度还将有很大提升空间。

  整体而言,当下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会更易被认线年我国分析仪器事业发展欣欣向荣!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950.00万元采购低温恒温器,扫描探针,COD消解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750.00万元采购冠层分析仪,红外热成像仪,生物显微镜,气体流量计,高光谱仪

  贵州省化学化工学会征求《高分子材料中无水磷石膏的测定方法》团体标准意见

  辽宁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对团体标准《水处理剂PAC 氧化铝含量检 测质控方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拟发布《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校准规范》等16项陕西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中检院发布了《体外皮肤吸收试验(征求意见稿)》等9项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的通知

  喜报!安图质谱Autof ms系列第1000台下线及Autof T系列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