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别进微电子的坑劝转CS?

  

为什么有人说别进微电子的坑劝转CS?

  一般说微电子的坑,其实是讲材料、器件、制造这样的坑。有不少朋友也都谈到了,在制造方向,资产主要是机器和工艺,工程师的薪资就较设计一侧的逊色了些。跟集成电路有关的行业都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大活得滋润,老二活得还成,然后..就没有老三了,所以TSMC(制造)在台湾那边的平均薪资甚至高过了MTK(设计)..

  因为IC的链条很长,从系统定义再到设计&验证再到制造测试再到驱动固件OS最后才交付到客户和终端那里,这和软件的开发周期、以短期大量资金注入以人力博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不过大家都会有很大压力,IC设计&验证的压力迫于功能早日全部实现通过验证交付后端和生产,而软件的压力迫于按时交付给市场获得反馈再次迭代。但,IC公司没有几次流片失败的机会,这是高昂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决定的,于是再反推到对人才的要求,这就不难解释10年前的IC行业不温不火且很门槛高难跨进去的就业市场。

  路科在最近3年的IC应届薪资统计 实锤!30W+!2018芯片校招薪资比肩互联网! 面对这份2017年的IC应届薪资表,我真想再毕业一次!也能反映出目前人才市场已转向卖方市场。

  IC热起来是多方面的原因,类似问题在知乎上越来越来也能从侧面反映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行业的这波行情。

  国家第一波大基金的投入兴起了各地IC制造的势头,而存储又是工艺、制造、设计和目前能力相对有可能突破的有条件实现自给自足和高利润点的方向。

  大数据和云计算在AI话题出现之前最多就是使用FPGA阵列去加速的,但AI的数据和应用场景越发清晰以后,面向云端和边缘计算的AI、大数据、云计算都涌现出来算法加速【系统】实现的要求,单独依赖算法和软件是不够的,三驾马车不能少了底层IC实现。

  另,虽然桌面处理器销量渐次衰退,但云端服务器的市场增长是很明显的。能够数的上来的国内外云计算服务商都已经做出来了专用的云端加速处理器,或者已经在做专用的处理器了,具体消息可见阿里云&平头哥,华为云&海思。

  距离上一次4G的大规模建网和消费终端的更新换代也已经有8、9年时间了,5G的终端和部分城市的5G网络试点都在提醒着我们,通信芯片和SoC IP提供商依然在支撑IC就业市场。

  过去的几年,国内的电动汽车品牌有点应接不暇,一旦绕开了发动机制造,转向了电池和电子设备,面向未来移动卧室的汽车,它内部的电子元件和芯片的成本比重逐年都在上涨,华为前一段时间被传出要做汽车,把国内的汽车厂商吓了个半死,后来人家“辟谣”,他们只是做汽车电子芯片..(还有他不做的吗?)

  我以前只有一个小米充电器,还是朋友送的,但后来家里逐渐添置了小米净化器、小米摄像头、小米天然气报警器、小米网关、小米人体探测器、小米水壶、小米平衡车,对了还安装了一个米家APP,IoT的市场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应用场景在5G时代来临以后将会爆发,这跟IC依然有关系(华为也在进入智能家居的市场,好吧,我们都知道你们要做中国的“三星”)。

  目前国内大基金第二波也已经入市,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将提高对设计业的投资比例,并围绕国家战略和新兴行业来投资规划,如AI、IoT、5G等。

  所以,以上的事实&趋势预见中能够正常的看到一些互相促进联合的关键词【大基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IoT、汽车电子】。

  在行业多年,这些关键词目前交织在一起,给IC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比以前好找多了,而且还可以多挑几家。

  IC人才核心城市上海、北京、深圳依然分量十足,但更多的IC人才需求已经外溢到其他城市,当然,这也与国家基金和当地政府响应国家号召促进IC发展有关,据【我不认真的】统计,各地出台IC优惠政策的主要城市就包括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重庆、杭州、苏州、合肥...如果当地的高校密集人才充足,例如分别拥有两电一东的西安、成都和南京,只要政府能掏的出钱的,想要设立研究院的企业一定会扎根在这一些地方,以前可能是少数几家巨型企业,但是现在已然浮现了很多已经在盈利的、发展势头良好的IC公司或者网络公司的硬件事业部。——这在5年前是没有过的。

  新兴的行业都还处于上升期,行业除了通信与服务器以外,还远没有稳定下来,在这纷乱的时代,芯片之所以呼声很高就是因为只要方案没有标准化、没有一家独大,那么大家都有机会在舞台上表演,在不同的领域。只要软硬件系统没有发展到足够满足应用,那么硬件架构就一定需要演变。20年前我们热衷讨论的桌面处理器就跟现在讨论的手机芯片一样样儿的,只有性能爆表以后,市场关注才会全部落脚到软件那里。而现在很多方面,硬件的架构都依然有市场,无论是新兴的想要成为独角兽的,或是传统的,我们想奋起追赶。——这在5年前是没有过的。

  在一些软件公司开始做硬件以后,有一些“试图搅局”的想法,例如加速IC设计落地、异构处理器满足算法要求、自适应硬件架构、高层次可综合设计语言等等,IC行业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学,试图跟上复杂的SoC系统要求或者多变的软件算法部署,ICer需要学习的知识慢慢的变多了,这种由工具带来的知识结构更新和项目经验稳步增长的工作阅历,都反映出来芯片人才的重要性。——这在5年前是没有过的

  在我最后的描述中,你可能对于知识结构更新+经验稳步增长对于职业长久稳定的重要性没什么概念,而是依然会想到,CS多能挣钱钱钱钱钱,是吧?

  小F同学IC专业,临毕业了,手里两个offer,一个是去南京做硬件IP开发,一个是去深圳做互联网金融。让他纠结的是,他想回西安的话,西安目前的IC就业要比软件就业好很多,薪资也更高。

  小M同学IC专业,也是要毕业了,跟男朋友两个家都在重庆,双双都签了两家成都的IC公司,男生工作久一点工资高一点,女生工作轻松一些下午按时下班,这样的搭配在高薪的情况下让人羡慕。

  小J同学985学习核动力,毕业半年,在上海工作,想留上海,但是房价和工资不允许,考虑转岗。小C同学985学习材料,毕业半年,在西安工作,之前在IC制造,想考虑转岗。小D同学微电子专业,毕业半年,在武汉工作,从事存储制造,想考虑转岗。这种转岗的例子很多,但是重点来了——他们第一考虑的是转IC验证,而不是更容易上手的CS软件测试。

  我这里只是在谈论事实,春江水暖鸭先知,现在的资讯让他们对行业的薪资、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更加清晰。最近3年我在西电毕业的学生,我就没有听说过哪一位同学转到CS的...倒是其它非IC非CS的传统工科专业在考虑的是转CS还是转IC..这里不做专业引导分析,但希望同学你能了解到的一点事实是,IC就业和薪资都在改善,而且从我上面给出的趋势来看,IC的需求和与软件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可以估计的是,以后衡量你的将是——是否进入一家顶尖公司工作,而不是一家硬件公司或者软件公司。

  除了薪资是应届生的第一考虑因素以外,职业发展可提供你长跑的环境也很重要。

  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什么都是快的。项目要快,经验增长要快,工资增长要快,淘汰..也要快,这一点在软件行业一点也不为过吧。35岁以后的危机之所以来得这么凶猛,就是文章一开始谈到的多数软件公司工作的模式,拼资金拼人力来换时间和空间,寻求市场的快速切入。另一方面,软件行业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越来越细分,即便是同一个职业,知识的半衰期也很短,这对于成家以后的中年人是不友好的。所以,即便你在一家“快公司”想要保留自己的位置,保留自己的竞争力,公司有多快,你要跑得比它还快。

  但,你有没有听过医生、教师面临下岗的?他们的经验是建立在医治过或者教育过的每一个独特的“案例”上面,老医生和老教师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机会远远胜过年轻人。IC行业在这一点上与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就是经验【只能】稳步增长,即便你再快,一年同时做2个项目流片,超过3个的真的是在用生命在刷经验了..IC行业需要遵循的规律就是,经验【只能】稳步增长,而同时,IC行业中的岗位并没有太多的细分,设计/验证/后端/DFT就包得差不多了,而这几个职业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也各不相同,丰简随意。这就能解释,华为之前在停止社招的大前提下,仍然号召多招入高经验的芯片人才。行业中认识的好多IC从业者都年过40,祖国现在这么需要IC人才,这批工程师怎么能轻易迫使他们转行?组织肯定不能同意的啊。

  在年轻的时候,你【能拼】的是身体。在年老的时候,你【想拼】的是脑子。可你得给自己留下这个机会,不是吗?

  最后,提醒一下,苹果、谷歌、亚马逊都有我行业内认识的ICer在美国或者德国从事IC验证工作。这就跟你在海思工作还是华为工作一样样儿的。了解行业融合的小趋势,把握以后IC就业市场的大趋势,要看就至少看10年。